我喜歡到日本各地吃美食,不過我的守備範圍是非常寬的,從銅板美食到fine-dining都有涉略,價格帶乃是從幾百日幣~幾萬日幣。對我來說,價錢高不一定等於好吃,好吃也不一定等於喜歡,餐廳提供不只是食物,這方面的理解,可以從我的飲食史得知。
Table of Contents
“富養”小孩的意義
我小時候家境還不錯,有吃過好東西:中餐、日本料理、鐵板燒、西餐廳,對於服務、食材、料理,開始有了基本認識。加上我味覺稍稍敏銳,記憶力也不錯。這驗證從小開發,真的可以寬闊長大之後的路。
高中時代則因為常到補習街鬼混,街頭小吃跟便當,是在這時期累積經驗,大學曾在條通居酒屋打工,因此有機會接觸日本人做的食物。後來出社會跟著剎有其食到處吃吃喝喝,快速累積了各種餐廳及經營的知識。
進步的動力來自好奇心
拉回現代,以我部落客前期的收入來說,是不能負擔常常吃fine-dining,但基於我對料理(及相關生意)的求知欲,我還算是很肯花在飲食上的。不過跟追求享受有點不太一樣,是真的希望可以懂些什麼的。
即便是跟著媒體團去採訪,也常常在半夜找些有趣居酒屋,點些厲害菜色,來豐富每次差旅。自己去旅行就更不用說,還沒去之前,早已在GOOGLE MAP上點出想去的餐廳,依照自己停留時間及當天心情,來決定要攻略哪些。
了解自己所造成的正負影響
或許你也曾注意到,這些我去的餐廳,並沒有通通寫成文章,甚至可以說幾乎都沒寫出來。那是因為我本就不是為了文章梗而去,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,其實是舌頭上的成長,以及可以跟專業人士對談的SENSE。而且我會很在乎一件事,那就是我寫完之後,會不會造成什麼不好影響?
這影響是分成幾個面向的,1)對讀者,是否能開拓他的視野,讓他開始嘗試更多原本他自己不會選擇的餐廳,對於日本食材跟台灣截然不同這一點,是否能有更大的理解? 我自己也是一間吃過一間,特別讓我記憶深刻的常常是在台灣原本覺得不好吃的食物,卻在日本得到莫大感動。
2)對店家,是否能增加一些國際客,一方面增加收入,一方面也能拓展國際發展的可能性。以台灣人這麼愛去日本來說,如果結交一些常客,說不定找到合夥人,來台灣發展、或客座交流,這都不是什麼不可能之事。
3)對社區,我去的餐廳也不一定就在熱鬧觀光區,因為我在日本暢行無阻,可以”四處橫行”,因為我有不管去到哪邊,都能保護自己也能不失禮的自信。但其他旅人是否能做到,我就不敢保證了。而相反的,就算店家能好好接待,周遭的日本客人是否會戴有色眼鏡,這也是另一個擔憂。難道大家真的都要帶著「我是台灣人」徽章嗎?
4)對部落格,這大概我考量最少的點,寫部落格當然是把時間換成文字留存,看是轉換為流量,轉換成金錢,或是轉換為品牌形象。我最會考慮的是,酒雄這個品牌,是否合適介紹眼前這間餐廳?
考量上述的平衡之後,如果還有想寫的衝動,我就會找到時間寫出來,如果就此消退,那就變成我的營養,我的血肉。就算不用文章推廣,如果有台灣或日本朋友問我,我還是能給出餐飲選擇建議,讓他們吃得滿意。(寫到這,忽然想到說不定未來可以做「會員制餐飲媒合服務」?)
品味有何用處?可以用來建立品牌
從結識很多廚師之後,更是有種如果他吃過哪間我喜歡的餐廳,會有什麼樣的火花?會不會跟我一樣感動?會不會發明新菜讓我可以吃到? 這時想到兩個旅遊企劃,A.帶著廚師吃美食,吃完大家分享感想,並作為菜單開發的靈感。B.一群美食饕客出遊,每人指定一日吃貨行程,最後由參加者各自給予評價。
平衡是很重要的,隨著慢慢累積實力及名聲,社會責任也會隨之而來。我所謂的平衡,其實指的是別人對你的尊敬,社會意義,以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公約數。聽起來好像是截然不同層面的事,但若把時間拉長遠來看,其實就是愛惜羽毛,重視品牌形象,這就是最佳「Branding」了。
最新文章
無留言